2025年2月3日刊| 总第3866期
在神仙打架的春节档中,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引发了人们对武侠电影的再度关注。
人们期待着郭靖、黄蓉助守襄阳的经典篇章在银幕上发扬光大,但看到的却是高武超英和古装偶像的混搭、重装。争议由此而生。
在华语电影的璀璨星河中,武侠电影曾经是一颗耀眼明珠。
上世纪60至80代,邵氏电影凭借独特的武侠美学,缔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。张彻导演的《独臂刀》,以阳刚热血的风格,打破当时香港电影票房纪录,引领武侠电影进入新篇章;胡金铨的《侠女》,则将东方哲学与武侠元素精妙融合,让观众领略到武侠电影的独特魅力。
武侠电影的光辉延续到了21世纪初。2001年改编自王度庐武侠小说的《卧虎藏龙》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;2002年张艺谋的《英雄》曾夺得北美电影票房周冠,并最终斩获5370万美元。
当时,武侠电影可以说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。
而作为武侠小说集大成者,金庸武侠是改编热门。1992年程小东执导、徐克编剧的《笑傲江湖Ⅱ:东方不败》让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成为一时传奇;1994年王家卫执导,张国荣、梁朝伟主演的武侠文艺片《东邪西毒》更是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。
然而,时过境迁,武侠电影的辉煌不再,产量锐减。近十年以来也仅有《绣春刀》等作品勉强撑起武侠片的门面。
近几年,武侠电影渐渐退居网大市场。如2022年的《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》《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》,2024年的《圆月弯刀鸿蒙初始》,2023年的《书剑恩仇录》,以及2022年的《雪山飞狐之塞北宝藏》等等。当然,还有被观众和市场给予厚望的《目中无人》系列。
院线变网大,武侠电影的尴尬境地实在令人唏嘘。
叙事架构:紧凑聚焦与解构重塑
改编武侠小说,首要难点在于选材。电影体量有限,必须对原作进行大幅精简,极度浓缩。
以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为例。原著中郭靖的成长历程漫长复杂,电影只能点状交代前情,重点聚焦于原著后七章,尤其是“大军西征”章节的故事。
而2022年上线、王晶执导的《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》《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》,也采取的是集中于原著部分情节的方式。
这两部由林峰、文咏珊主演,古天乐客串的豪华网大,在情节上接续1993年王晶执导,李连杰、张敏主演的《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》,相当于是二十年后的续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年还在勉力坚持武侠电影的徐克和王晶,正是武侠电影辉煌时期扛大旗的两大导演。
某种程度上,他们也代表了武侠电影的两种创作风格:重构和解构。
1992年,徐克监制的《笑傲江湖Ⅱ:东方不败》以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背景为载体,进行了“同人衍生”般的改编。这部电影让令狐冲和东方不败产生了微妙情愫,也让东方不败这一角色大放异彩。
其实胡金铨执导,徐克监制的第一部《笑傲江湖》多少还有点“尊重原著”的意思。到了第二部,“徐老怪”则完全颠覆了原著设定,但这种剑走偏锋却成就了影史经典。
巅峰时期的王晶,走的则是几乎将武侠解构的喜剧路线。
1992年,王晶执导、周星驰主演的《鹿鼎记》《鹿鼎记2:神龙教》两部电影先后上映。王晶 周星驰,让金庸武侠与无厘头喜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而同样走喜剧路线,更为成功的是刘镇伟执导,张国荣、梁朝伟主演的《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》,改得跟原著没半点关系,但却成为另类经典,时至今日梁朝伟在片中的“香肠嘴”形象还是令人记忆深刻。
可见,由于电影的体量及艺术特点,观众对电影并不像剧集那样苛求尊重原著,极具创造力的打破重来反而更容易成为经典。
人物塑造:精髓还原与创新演绎
对武侠电影而言,有一个出彩的人物,就足已叱咤江湖。
比如老板娘金镶玉之于《新龙门客栈》,刺客无名之于《英雄》,杀手细雨之于《剑雨》。
武侠小说改编电影更是如此。武侠电影未必能承载原著复杂的世界观和故事情节,但却可以还原人物精髓,并进行艺术深化。
比如1993年上映,王家卫执导,由张国荣、梁家辉、梁朝伟主演的《东邪西毒》,就提取了黄药师和欧阳锋两个原著中的经典人物,以原著中暗示欧阳锋对大嫂的情愫为切入点,聚焦于东邪西毒的关系以及他们与桃花、盲武士等原创人物的错综情感。
这部电影因为抓住了《射雕英雄传》“五绝”当中两个颇具人物张力、亦正亦邪的人物进行艺术化演绎,成为经典。
而《东邪西毒》在武侠电影中的成功,也代表着一个颇为吊诡的现象:武侠IP改编电影,往往在配角上做文章更易出彩。
那些专攻主角的电影,即使原著主角自带光环,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。
比如导演陈嘉上执导的《四大名捕》,原本出彩的无情、铁手、追命、冷血四大主角,在电影中反而打了折扣。
2023年在香港上映的《天龙八部之乔峰传》也是如此,甄子丹也没能扛起乔峰这个原本颇具魅力的经典人物。
武侠小说的主角,往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释放魅力,与电影体量不符。而小说中出彩的配角,由于人物本身的留白,反而给了电影重构的空间。
同时,也能看出惊才绝艳的人物塑造对于武侠电影来说,比情节曲折、尊重原著等因素更为重要。或许,牢牢抓住人物这个核心,同时跟上当下的人设偏好,会是武侠电影破局的关键。
视听语言:贴合作品与诗意升华
电影毕竟是镜头艺术,经典电影往往是一场视听盛宴。
而对于武侠电影而言,场景画面、武打设计,以及配乐等元素都至关重要。
比如《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》中桃花岛的片片桃林,郭靖与欧阳锋的军中斗法,以及情怀满满的83版经典配乐《世间始终你好》,都为影片加分不少。
近年来的武侠电影尤其注重画面美学和审美氛围的营造。张艺谋的《影》,就以独特的水墨画风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。
即使是网大,在画面和视效上这几年也越发精美。比如,2024年《画江湖之不良帅》中的武打场面融合了奇幻元素与传统武术动作,颇具想象力和视觉冲击。
但可惜的是,特效和拍摄技术的飞跃,虽然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,却整体呈现出喧宾夺主、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。
而经典武侠电影,虽然技术落后,但画面、动作、音乐与故事紧密贴合,服务于情节人物而余味悠长。
即使时隔多年,许多经典场面依然令人记忆犹新。
比如,《卧虎藏龙》中玉娇龙与李慕白的竹林大战,尽显东方美学精粹;《十面埋伏》中小妹(章子怡 饰)水袖击鼓的名场面,堪称电影的点睛之笔;《新龙门客栈》中的流沙之战,漫天黄沙与刀光剑影相连,与电影的审美气质相得益彰。
其它如《风云雄霸天下》中聂风(郑伊健 饰)、步惊云(郭富城 饰)与雄霸的石壁决战,《七剑》中“七剑”与风火连城的决战也都各具特色。
而在武打动作上,经典武侠片虽不像功夫片一样拳拳到肉,但也大多真刀真枪,并且设计精妙又与人物高度贴合。
比如程小东为东方不败设计的“丝线飞针”,就成为东方不败这一人物的标识,甚至引起一时的效仿风潮。
此外,配乐也是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灵魂插件,能够烘托氛围意境,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。
许多经典武侠电影或许已为人淡忘,但却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武侠音乐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92年徐克监制版《笑傲江湖》的主题曲,黄霑作词、作曲《沧海一声笑》。
而黄霑这位音乐大师,也是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。由他创作的《谁是大英雄》也为《东成西就》加分不少。
其它的武侠经典配乐,如《笑傲江湖2:东方不败》的主题《笑红尘》《只看今朝笑》,1979年版电影《小李飞刀》的同名主题曲等等都堪称经典。BGM一响,就能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武侠时代。
虽然武侠电影风光不再,但经典是需要传承的。作为承载了传统文化和国人情怀的类型片,它仍有市场潜力和存在价值。即使,这条路注定充满争议,但好在还有人愿意去冒险圆我们的武侠梦。
【文/云看天】